·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位置: 太极螳螂拳 >> 山东螳螂拳 >> 武术论文专栏 >> 正文 李飞林太极螳螂网|烟台螳螂拳在线 联系方式  [2006-11-02 12:58:29]      祝贺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网站“李飞林太极螳...  [2006-11-01 10:59:59]
  宋太祖长拳研究    
宋太祖长拳研究
宋太祖长拳研究|宋太祖长拳的界定
[ 作者:刘连洋     来源:飞林国术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     文章录入:Admin
【字体: 字体颜色
原文刊发于精武杂志 2006.8 有删节,此处为完整的宋太祖长拳研究论文。

笔者在《宋太祖长拳考略》一文中说明了宋太祖长拳与古武术的关系,并考证了宋太祖长拳与宋太祖赵匡胤之间的渊源,即:“宋太祖长拳,应当是源于宋太祖赵匡胤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因限于篇幅,没有述及宋太祖长拳的后世传承及武功技法研究等课题,此篇将对此作一研讨。
宋太祖长拳的界定
在武术界称为太祖拳的流派有很多,不过,这里的太祖拳并不一定都是明代的宋太祖长拳。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纪效新书》、《武编》等古籍中的描述,对宋太祖长拳进行界定。
宋太祖长拳,首先可以确定他属于古传长拳。
《纪效新书》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武编》“赵太祖长拳多用腿,……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阵纪》“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等。其中所记载的共同点就是宋太祖之拳为长拳,而非南拳、洪拳、红拳。现今洪拳、红拳、南拳等中有说为宋太祖所创,应当是后人托名之作,并非是明代诸多兵书中所提及的宋太祖长拳。
宋太祖长拳特点是多用腿法,善用探马势。
虽然明代宋太祖长拳的原型现在已不可探知,但古籍中还是记述了宋太祖长拳的特点“赵太祖长拳多用腿”。今日传统武术对于地域划分有“南拳北腿”之说,其中的北腿是否和宋太祖长拳有关,这一点尚需考证。但以宋太祖长拳在明代时的著名程度及其影响力,他对后世北方拳派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所以在界定宋太祖长拳时,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宋太祖长拳,在古籍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善用探马势。《纪效新书》中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至善。”由此可见,在著名将领戚继光所整理的明代民间各家拳法中,探马一式是来自于宋太祖长拳的重要招式。而且此势变化极多,实用性很强,所以受到戚继光的推崇。
“探马势”作为精良的武功招式,无论后世太祖拳法怎样演变,一定会有该招式的痕迹存在。如我们可以在山东莱州一带流传的太祖拳中探寻到该势的痕迹,莱州的太祖拳中有“弓步大(搭)架”一招,即探马势。该势的定势与《纪效新书》的探马势可以看出一脉相承的迹像。其势法有两种运作方法。一是由穿掌甩镖手法引入,然后搭架打探马三掌(撺掌,参掌)。另一种打法是开合步的练法,手法由双封下捋,凭身法进攻退闪,然后搭架打出探马势。此外还有金鸡独立打出探马的势法及诸多后续变化。该势在太祖拳中多次重复出现,旨在强化练习,而探马一势在后世太祖拳中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探马势的有无及在拳中所处的地位,也是界定后世所传太祖拳法是否为宋太祖长拳真传的一条重要标准。
3.明代宋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应当是招法,而非套路。
一直以来,笔者坚持这样的观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期是明清之际。这个时期传统武术开始由以兵器为主演变为以拳法为宗。第二次高峰期为清未民初之际,现今传统武术流派的定型,也是在这个时期。
在第一个高峰期出现的武术,应当不是以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而是以招法、势法为传习方式,这是由传统武术的技击作用决定的。传统武术以技击为核心,技击的研习,实际上就是散手的研习,而技击的作用,也就是拳法招式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的作用。套路是武功形成体系后的产物。套路的作用也就是将技击招法串联在一起,便于记忆比较。再就是用来活动手足,演练手眼身法步。所以套路是传统武术的一种训练手段和功法,而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明代时期的宋太祖长拳,不应当是现在形成体系的套路,而是以散手为主的招法势法。
有人说,现在的太祖拳是托名之作,与明代时期的宋太祖长拳并无关联,并以其中的三十二势在现今诸多太祖拳中并无传承为佐证。其实这是不对的,武术在传承中总是有发展的,有变化的,极少有一成不变的拳法。传统武术是种技击术,以技击为目的,这就要求他的技术要不断的改进。所以现在流传的太祖拳,必然会有明代宋太祖长拳的真传,只不过经过数百年的传习演变及套路化的集成,使原三十二势长拳不再以原貌示人,但却可以找到宋太祖长拳的痕迹。如前述笔者家传的莱州太祖拳法中的“弓步大架”一招与明代时的宋太祖长拳“探马”一势的关系就可以为证。只不过,家门传承传的太祖拳由宋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增演为一百单八招而已。所以宋太祖长拳在当代仍是有真传的。而三十二势之语,并不能作为断定真传与否绝对标准。
4.宋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
《武编》中的“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一语很值得玩味。他用了“专习”和“多习”两词来表述山东宋太祖长拳与江南宋太祖长拳的传承情况。“专习”一词可以理解为专门练习,多习一词可以理解为练习者较多。所以,明代的宋太祖长拳主要流传于山东、江南一带。
对于“江南亦多习之”一语,使我们便于理解南派太祖拳的历史渊源。同时也为南派太祖拳的真传找到了依据。至今的南派太祖,已是南拳风格,而南拳在明代时就已存在,宋太祖长拳应当与此有所差异,想来宋太祖长拳在南传之后,与南派武术多有交流,宗法略有变化,从而形成了南拳风格的太祖拳。
“山东专习”一语,不仅为山东太祖拳真传找到了依据,更让我们了解了宋太祖长拳对山东武术的影响。从此语来看,在当时的山东民间武术各派,宋太祖长拳应有很高的声誉,所以山东民间武术各派应有专门练习此拳的可能。今日的山东武术流派,无论是否以太祖为门派标志,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明代宋太祖长拳的影响。《螳螂拳谱》中的“十八家拳祖”中称“太祖的长拳起首”当非虚语,山东螳螂拳、罗汉短打等武技应当是在明未清初创始之时就已吸取了宋太祖长拳的精义。至于在山东,以“太祖”为门派标志的武术流派受到明代宋太祖长拳真传或影响的可能性则更大。
所以,“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一语也是对宋太祖长拳界定的重要标准。
5.《少林短打拳谱》也是界定明代宋太祖长拳真传与否的标准之一。
因历史原因,完整的太祖长拳古谱歌诀已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少林短打拳谱》中所载的古谱歌诀相对而言就十分宝贵。说到以《少林短打拳谱》作为界定宋太祖长拳真传与否的标准,就不能不说一下该谱的起源与关联。该谱与山东螳螂门流传的《罗汉短打拳谱》、《短打秘钥》等应当是出自一个母体。这几种古拳谱,在行文特点、术语记录、方言、武技特点等方面都保持着一致性。笔者曾在《探秘<少林衣钵真传>》一文中曾就《少林衣钵真传》的母本《罗汉短打拳谱》作过详细的考证,认为《罗汉短打拳谱》应当是“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间山东平度人。其武功是得自于山东民间武术流派。学有所成后,总结成册,成之为罗汉短打拳谱,而其拳法,也就是罗汉行功短打。”但由于资料所限,对《少林短打拳谱》没有进一步考据。实际上依现有资料,也是无法进一步考证其作者及年代的。只是我们可以从少林短打与罗汉短打的相似性上来分析:因只有一脉相承的武技才会保留着行文特点、术语记录、方言、武技特点等方面的一致性,所以《少林短打拳谱》应当出自与升霄道人相关联的师门或传人之手。
即然《罗汉短打拳谱》应当是清乾隆年间的作品,那么《少林短打拳谱》、《短打秘钥》等也应当是在是清朝乾隆年间前后的古谱。这些古谱记录了这个时期山东民间武技的真实情况。
从时间上看,清乾隆年间相距明代未年约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间的古拳谱即承接了明代山东武术遗泽,又后开启了近代山东武术的大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故《少林短打拳谱》中所载的关于太祖拳的招势,就应当是明代时山东宋太祖长拳在清乾隆年间流传的记录。故《少林短打拳谱》有理由成为当代山东太祖长拳是否为明代至乾隆年间流传的宋太祖长拳真传的标准。
  • 上一篇文章: 莱阳三山与太极螳螂拳

  • 下一篇文章: 山东武术与宋太祖长拳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世界传统武术金牌得主|山...
     山东螳螂拳传承谱系
     当代著名螳螂拳家李飞林先...
     山东螳螂拳真传 目录
     《山东螳螂拳真传-太极螳螂...
     
     最新5篇推荐文章
     世界传统武术金牌得主|山...
     山东螳螂拳传承谱系
     当代著名螳螂拳家李飞林先...
     山东螳螂拳真传序言
     山东螳螂拳真传 目录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